「看見他人的需要,是發展同理心重要的一步。
然而這種能力,不會隨著年齡自動發展。
為他人設想,是愛的反應,
但這個反應,不是年紀愈大就愈成熟。
它必須藉著無數成長經驗的歷練和滋養,才會慢慢深刻。」
因此類似故事才會不斷重現:
孩子長大赫然發現媽媽其實最不喜歡吃魚頭、
媽媽是最不喜歡吃碎掉餅乾的人。
這都是因著母愛,
可惜這是一個不完全的愛,是單行道的愛。
這不是孩子的問題,
而是因著大人做了完全的犧牲,
卻忘了在愛的另一面是同理心。
在為了孩子犧牲奉獻時,
更是要有機會讓他看到別人的需要,
否則大人教育出來的孩子就會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,
因為他長期以來受的愛是被愛的感覺。
一定要讓孩子了解愛是雙向的,
有愛與被愛的快樂,這樣他的人格才會健全,
他更不會在愛的世界中受傷。
本文作者/老干賢
- Apr 04 Thu 2013 00:51
「看見他人的需要,是發展同理心重要的一步。
- Mar 29 Fri 2013 01:09
「豐富的童年」是誰的需要?
「豐富的童年」是誰的需要?
為了爭取學習時間,在家裡,一個又一個時段的才藝學習,接踵而至。爸媽輪番上陣,有效率的將幼兒的童年時間,排滿了「有用的」課外活動。因為只有這樣,大人才能對自己交代:「我為孩子的未來,精打細算!」
生活被排得滿滿的幼兒,真的都吸收了那些「豐富的教學內容」嗎?大人東算西算的結果,真的為孩子的未來搭了座成功的階梯嗎?
迷思一:幼兒的學習,是大人口頭教出來的?
不是的!幼兒的學習,主要不是來自聽力。乖乖的坐著聽課,不但很難讓幼兒感興趣,也很難讓幼兒的大腦連結日後需要的豐富突觸和網路。幼兒的學習,是從動動手、嘴嚐嚐、鼻子聞聞、耳聽聽、眼睛看看的五感經驗中來的。
迷思二:幼兒學習的內容,要與學業成就有關才有用?
因為嬰幼兒不會為遙遠的未來估算:「到底要學什麼,才算有用?」對小孩有用的(他們自己都知道),就是學會生活與生活裡的細節:如何用湯匙、吃東西、脫襪子、穿上衣、拿畫筆、畫線條……
生活的各種細節,沒有排名,都是主角。因為對小小孩而言,生活的本身,就是認真的試驗每一個過程,不為別人、不為明天,只為今天、此刻和自己。也只有活在當下,每一刻的經驗才會滴水不漏的刻在成長的紋理裡。
不管年紀多大,人的生活從來沒有一帆風順過,嬰幼兒也不例外。成功歡喜所帶來的驕傲,受打擊挫折所帶來的猜疑和退縮,就這麼交織成生活的網。所以學會生活,並不是學會技術,而是學會與自己的每一個面向相處,也就是學會理解事物的來龍去脈,豐富的連結起不同區域間的網絡。我們的嬰幼兒也不懂得算計學習的速度,速度是大人強加在孩子身上的發條
我們都愛自己的孩子,但常不經意的陷入來自外在和自己的時間壓力,然後將之轉換成孩子的學習壓力。假如你能從孩子的眼中去看世界,你會毫不猶豫的讚賞他每一個成功和挫折的面向,也會給孩子時間,去累積獨特的智慧和慈悲。
在二十一世紀長大的孩子,要能生存,比我們需要更多創意!過多集體化教學,執行許多一樣的活動,能讓我們的孩子更有創意嗎?
作者:李坤珊 2012.04.16
- Mar 28 Thu 2013 00:33
作父母的我們卻是孩子未來的關鍵
作父母的我們卻是孩子未來的關鍵。
孩子的態度是他們將來切入社會的角度,孩子的氣度是他們未來人生的高度。
但是這一切,包含孩子的習慣,孩子的價值觀,都是在家庭之中養成建立,
其實這也就是我們為人父母教養的產值。
而我們總是說要如何教養子女,其實倒不如直接的說,是自己應該如何為人父母,
不是要求孩子成長,而是要求自己學習。要知道,做父母的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是「時間」,
最充分的愛是「陪伴」。教養子女不是工作,是和孩子相處,是工作之餘的一種休息
,一種充電,是愛,是親情的互相滋潤。
…親子教養重點在相處,因為跟孩子接近,接近才能夠瞭解,
瞭解就容易溝通。因為願意花時間,有時間就不會心急,心不急就不會生氣,就沒有衝突。
在孩子小時候,為他們付出的時間越多,將來親子之間的距離越近,相反的,
現在你忙的沒空跟他們講話,將來他們也會用同樣的理由,沒空理你。
真的,幸福並不遠,只是我們要懂得靠近。
在孩子小時候,陪孩子玩,陪孩子聊天,陪孩子學習,是我們家庭生活的主要成分。
不管是平日在家,還是假日出門,一家人開心的在一起,生活事件一一的發生,
一一的面對、處理,最後都積存成美好的記憶。現在孩子長大了,
有了這些共同的資產,家人有許多的交集,有許多說不完的話題,
就自然釀造出了「幸福」。
~取自黃登漢《校長爸爸的生活教養學》新手父母出版社
- Mar 19 Tue 2013 18:32
【王永慶的一席話】
【王永慶的一席話】
一根火柴棒價值不到一毛錢;
一棟房子價值數百萬元。
但是一根火柴棒卻可以摧毀一棟房子,可見微不足道的潛在破壞力;一旦發作起來,其攻堅滅頂的力量,無物能禦。
要疊一百萬張骨牌,需費時一個月;
但倒骨牌卻只要十秒鐘。
要累積成功的實業,需耗時數十載;
但要倒閉,卻只需要一個錯誤決策。
要修養被尊敬的人格,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被信任;
但要人格破產,卻只需要做錯一件事。
這根火柴棒是什麼東西呢?
1. 無法自我控制的情緒;
2. 不經理智判斷的決策;
3. 頑固不冥的個性;
4. 狹隘無情的心胸。
- Mar 19 Tue 2013 13:04
理性與感性的調和,要練習
有時候,孩子的成績單,好像變成父母的成績單,好像孩子考不好,就是自己教不好,所以情緒起伏比孩子還要大。
事實上,考試原本的目的是幫助學習的方式之一,成績不是重點,重點是評量該學會的知識學會了沒?
拿到考卷之後,我們父母先問問自己,我們接下來的行為,
目的是什麼?是要讓孩子知道我們有多生氣?
是要讓孩子知道他自己有多糟糕?還是要把孩子教會?
如果我們知道,我們主要是要把孩子教會,可是我們自己的情緒又快爆炸了,那就先去冷靜一下吧!
冷靜過後,再教導孩子。
適度說明自己的感受也很好,也讓孩子知道,我們大人生氣的時候,會想辦法控制自己,解決問題比較重要。
我們常示範,如何用理性引導感性,常做問題解決的導向性思考。問題解決了,常常也就不用生氣了!
如果孩子也學會我們情緒控制的技巧,將來在社會上工作,難免跟夥伴有些不愉快,但是知道以大局為重,知道先把問題解決再說,把私人情緒放一邊。
那麼,孩子的合作協調能力會比較好,人緣也不會太差。
理性與感性的調和,要練習,不只是孩子要學,大人也一樣要時時反省。
文/網路轉載分享